风险收益比与交易模式的建立
一个人只能赚他认知内的钱,那作为小散, 不扩大自己的认知圈, 怎么可以就这么冲进去?
最近学习到一个新的概念, 即风险收益比. 倒也不是第一次听说, 只是这次仔细学习后, 才发现, 我竟然一直一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概念.
常听到人说: 风险真大, 收益越大. 每个进入股市的人, 都被要求做一次风险等级测试. 我大致理解为, 问问我能承受多少损失, 但从来没人来说明一下, 这些风险能带来多少预期收益. 我钱包里的钱, 果然被当成了市场的增量资金.
概念
在大A市场里, 每一次买入, 都认为是承担一次风险, 这次风险有多大? 预期收益有多少? 这当然无法给出明确的数字, 但是如果不是考量这一次买入, 而是我的历史操作呢? 举例如下五次操作, 不考虑持仓时间, 不考虑买卖周期(长线|短线), 只做纯数字的统计, 那么承担五次风险, 可以赚一票大的, 而且最终收益>承担的风险.
- 买入A, 次日卖出, 赚1000元.
- 买入B, 次日卖出, 亏100元.
- 买入C, 次日卖出, 亏100元.
- 买入D, 次日卖出, 亏100元.
- 买入E, 次日卖出, 亏100元.
没有模式 vs 固定的模式 vs 动态模式
交易股票, 看好买入, 不看好卖出, 可是有没有人给出这样的标准? 其实是有的, 各种指标早就晃瞎的我的合金眼. 所以, 如果有一个最最简单的进出标准, 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风险收益比, 是不是就能稳稳的赚钱了?
没那么简单的, 在股市里, 最难的事, 就是管住自己的手, 那条线的波动, 随时都在拉扯人的小心脏. 所以道理简单, 实行却难.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那么一个周期内的高收益就不一定可以延续, 很简单, 偶然的高收益必然来自于偶然的交易, 怎么能指望经常, 时常, 有规律的发生偶然事件呢, 那就不偶然了不是.
我现在, 基本上就是处于没有模式的状态, 听听别人说建仓啥了, 谁打板哪支, 低吸了哪只. 当然, 在明白了风险收益比这个概念后, 也自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且明确了要改进的方向了. 即:
确定一种操作模式, 辅助一些判断条件, 降低风险, 提高收益.
当亲自验证, 并确认了一种模式后, 就可以根据情况, 来测试第二种, 第三种. 进而自由切换了.
那些模式
打板,半路板,打首板,一进二,接力,低吸,超跌反弹,价投.这一篇当然就不对这些模式展开了.待我逐一研究,再来分享.